中华民族名医像(45) 杨继洲
浏览量:407 From:
太阳游戏官网·(中国)集团有限公司 Time:2021-12-27 12:33:42
中华民族名医像(45)
杨继洲
时间:2021-08-13 来源: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:甄雪燕 梁永宣
作品由杨怀武创作,邵大箴题款,李俊峰提供。
2016年10月27日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杨继洲针灸”宣传片《针圣故里》主海报发布,这是浙江省衢州市政府为打造“针圣故里”所做的重要工作之一。该片不仅在日本召开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执委会会议中播出,还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、欧洲电影节、日本东京电影节等国际平台上展示,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针灸文化。宣传片中的主角,就是明代针灸大家杨继洲。
撰著《针灸大成》
孟子曾言:“孔子之谓集大成,集大成也者,金声而玉振也。”他称赞孔子学识渊博,就好像演奏音乐,以钟发声,以磬收乐,集众音之大成。后世便用“大成”来形容在某一方面十分精通,水平超出一般的人或事物。在针灸学界,明代杨继洲所著的《针灸大成》,便是针灸文献的集大成者。
杨继洲(1522—1620),名济时,以字行,明代著名针灸学家,浙江衢州人。他出生于世医之家,祖父曾任太医院御医,著《医学真秘》传于世,父亲也曾担任明嘉靖年间的太医院吏目。杨继洲自幼便耳濡目染,精通医术。原本决定走仕途的杨继洲自幼习儒,无奈科考屡次失败,于是秉承家学,弃儒从医。
因深厚的家学渊源及精湛的医术,杨继洲得以顺利进入太医院任职。任职期间,遇山西监察御史赵文炳患痹瘅,求医数年,疗效甚微,经杨继洲针刺治疗后痊愈。此后杨继洲在太医院名声大振,潜心行医50多年,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。
在针灸学发展史上,有3部重要文献,代表着针灸学发展的3个重要节点。魏晋时期,皇甫谧撰写的《针灸甲乙经》是我国针灸学的奠基之作。北宋时期,王惟一所撰《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是国家经过系统整理后颁布的针灸经穴标准。明代杨继洲的《针灸大成》汇集了明以前历代重要针灸文献之精髓,是一部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针灸文献荟萃。
《针灸大成》全书共10卷、20余万字,是杨继洲在家传著作《卫生针灸玄机秘要》的基础上,援引《素问》《灵枢》《难经》等医学经典中的理论,辑录并注释《医经小学》《针灸聚英》《标幽赋》《金针赋》《神应经》《医学入门》《古今医统》等20余部古医籍中的针灸文献,同时结合自身丰富的临证经验而撰写完成的。该书内容丰富,论述完备,是明代针灸文献的集大成者,现已被译成英、日、德、法、拉丁等7种文字,至少有46种版本,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一针二灸三服药
唐代药王孙思邈最早提出,医家临证须“知针知药”,真正的“大医”不会拘于一法一方,而是针、灸、药并用,取长补短以充分发挥各种治法的优势。杨继洲继承了先贤的思想,明确提出“针刺长于行气,灸焫长于散郁;针刺长于治外,汤药长于治内”的理论,强调汤药与针刺、艾灸缺一不可。
杨继洲在《针灸大成》中记载了自己的临证医案33则,基本均遵循了一针、二灸、三服药的治疗原则。其中,在治疗疳积的案例中,病儿患疳积,虽服药治疗却依然消瘦。杨继洲认为,病虽是疳积,但患儿腹内有积块日久,积块不除,疳积难以消除。于是杨继洲为该患者针刺穴位以消散积块,再以丸药调理脾胃,使患儿形体渐盛而治愈。杨继洲指出:“夫何喜怒哀乐、心思嗜欲之泪于中,寒暑风雨、温凉燥湿之侵于外。于是有疾在腠理者焉,有疾在血脉者焉,有疾在肠胃者焉。然而疾在肠胃,非药饵不能以济;在血脉,非针刺不能以及;在腠理,非熨焫不能以达。是针灸药者,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。”针灸药并用不仅互补,还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。
针刺手法有秘诀
武侠小说中,但凡高手,都必会习得盖世武功的秘诀,或某种功法的口诀,杨继洲的《针灸大成》中也有针灸的秘诀。杨继洲用歌诀体裁总结了一首针刺“十二歌”,还将针刺手法简化为揣、爪、搓、弹、摇、扪、循、捻,称为“下手八法”。另外,还记载了烧山火、透天凉、龙虎交战、苍龙摆尾、赤凤迎源、子午捣臼、阳中隐阴、阴中隐阳、留气法等24种复式手法。这些针刺手法秘诀到底是什么呢?
在运用针灸治疗时,往往运用不同的手法来刺激人体腧穴,以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,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手法主要包括进针方法、针刺方向、提插手法、捻转手法、留针、出针及辅助手法等。例如,比较常用的提插法,是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,再由深层提到浅层,如此反复上提下插;捻转法,是将针入一定深度后左右来回旋转的方法。医者首先要判断患者是寒证还是热证,实证还是虚证。一般寒证用灸法,热证用针刺法,实证用泄法,虚证用补法。针刺的手法其实并不玄妙,主要取决于进针的角度、进针的速度、捻转的幅度、提插的速度等,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,就能掌握不同病证适用的综合力度,针刺手法的奥秘就在其中。
杨继洲根据临证补泻方法的不同程度,细分为“平补平泻”和“大补大泻”两种治法,开启了针刺补泻手法分强弱的先河。他还总结了复式针刺手法,其中的烧山火与透天凉是截然不同的技术。烧山火用于治疗寒证,属于补法中一种,针刺后患者可以在局部或全身产生温热的感觉;透天凉用于治疗热证,属于泻法中一种,针刺后患者可以在局部或全身产生寒凉的感觉。它们都是根据患者体感得来的手法名称,为后世复式手法的规范和发展奠定了基础。(甄雪燕 梁永宣 北京中医药大学)